原本哈佛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代表,一段演讲让她成了励志偶像。没过几天,争议就来了。
从演讲内容被质疑,到家庭背景曝光,再到两次回应反而激起更多讨论……公众关注迅速转移,情绪也从惊叹变成了怀疑。
这是一次典型的「高光时刻」如何演变为「舆论风暴」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形象在社会化媒体上被放大、解构、再建构的真实案例。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这场舆论风暴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一个原本正面的形象会如此迅速地被“捧杀”?
事情一开始并不复杂。2025年5月29日,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蒋雨融作为中国留学生代表登台演讲。
穿着汉服用英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呼吁人们跨越分歧、保持善意。这一幕很快被等国际新闻媒体报道,画面感强、仪式感足。
汉服+英文本身是一个自带冲突感的文化组合,具备很强的弱传播属性:哪怕你没听完整的内容,光看画面就会记住。
但真正让这件事“出圈”的,是进入国内社会化媒体后的变化。短视频平台开始对这段演讲进行切片传播,将原本完整的演讲内容剪成一个个高冲突片段。
她分享了自己成长中的真实经历,洗衣机坏了只能手洗衣物、买不起卫生巾等细节。
这些内容片段加上标题党文案,非常容易形成迅速传播;用户将视频发到抖音和B站后,再加上算法对点赞、评论较多的内容做推流,很容易形成新循环。
我特意查了下,相关视频在短短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了8000万次。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猎奇心。
我们天生不喜欢模糊、不确定的状态,越是信息不完整的事件,越容易激发我们去填补空白;哪怕这个「真相」是我们自己脑补出来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闭合需求”(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蒋雨融事件因为短内容快传播,故事讲了一半,公众自然愿意帮她续写另一半。
随着情绪升温,扒皮帖出现;网友们深挖背景信息,发现她父亲是中国绿发会高层,推荐信由秘书长亲自撰写,她本人还曾在该机构担任志愿者。
寒门逆袭本已不易,而她的故事却似乎暗示着“拼爹”,这让很多人心生反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然而,最关键是她自己回应的方式;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长文试图扭转风评,但文中关于霸凌、家庭破裂等描述,与母校老师此前的说法存在出入,反而激起了更多质疑。
与此同时,媒体在面对网友的质疑时,不得不采取删稿操作,这又给阴谋论提供了生长的空间;有人猜测是不是权力干预了舆论走向?也有的人觉得这是机构想低调处理?
无论哪种解读,都进一步激化了情绪;最终,不同立场声音交锋,一次次多平台情绪共振,加上网友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超级符号来解释事件,使得整个事件发酵得更为剧烈。
蒋雨融和哈佛都不清楚自己错在哪,因为他们始终在坚持那种精英的傲慢与冷漠。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尖锐,但细想之下,它点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公众会对一个原本励志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弹?
我看了她的演讲视频,也读了她后来发布的长文回应;表达确实有一种很强的“被设计过”的痕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语气的起伏,都像是经过反复打磨过的。
她的演讲内容很多关于善意、包容、理解这,些常见的价值观,听上去没错,也很符合主流期待。
但当我听到她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时,真绷不住了。这句话强调坚定信念,我不知道「孟子」本人听了会作何感想。
你可以用道理,但道理是要配得上行动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隔阂感”,我想这个词就是:真实感。
雷军造车你必须要知道吧?他也在发布会上说过类似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你听完是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他说这话很自然,有种“就算这样,我也要把它做成”的决心?
为什么同样的古语,放在雷军身上让人觉得真诚,而放在蒋雨融身上却让人觉得疏离?我想,可能因为他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讲故事;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共情。
雷军会说:我们真的很难;他会低下头承认压力很大,甚至自嘲:被骂了三年;这种姿态,反而让公众觉得他是真实的、愿意面对问题的人。
她强调“坚持”和“信念”,但却没有给公众留下“我在乎你怎么看”的空间;于是,本该拉近距离的演讲,变成了高台布道;本该赢得理解的回应,反而成了情绪导火索。
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到我表达的一个微小部分,就能理解她说的话、阐述的信息,为何会在层层传播中不断被放大、不断被解构。
与其说,KOL、媒体、公众在其中扮演了那双无形的推手,不如反思一下:表达本身,是不是已经为后续的误读和情绪埋下了伏笔?
换句话说,哪怕故事给听众、看客们留下一点点的真实,也不会上升到身份、阶层、资源分配等敏感议题上;所以,被反弹、被重构,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我记得传播学中有一个词,叫做:透明度悖论(The Transparency Paradox);当一个人试图把所有信息都包装得很好,很符合主流叙事时,大家反而会因为缺乏深层次情感共鸣,而产生怀疑。
你有没有从传播学角度想过:这个事情为何会越描越黑?为什么越回应,舆论反而越糟糕?
我此前经常讲一个词,叫做“议题设置”(Agenda Setting);媒体不能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想,但它能决定你该想什么,它通过选择报道哪些内容、忽略哪些内容,来影响公众关注的重点。
换句话说,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讨论什么、怎么讨论,甚至最终得出什么样的判断。
最初,蒋雨融故事被包装成一个「寒门逆袭」「文化自信」的励志演讲,于是,大家开始围绕「努力改变命运」「中国青年走向世界」这些角度去解读。
但很快,随着更多详细的信息浮出水面,尤其是关于她家庭背景、推荐信来源等问题,叙事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有学者将事件绑定到「国际关系」,说这是中美话语权之争;而一些自媒体则聚焦「特权质疑」,强调她是不是「拼爹」?
再加上算法的「情绪优先」逻辑,短视频平台截取「虽千万人吾往矣」等片段,配上「镀金」「何不食肉糜」等标签,进一步固化公众认知。
你会发现,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叙事框架,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天差地别。这背后靠什么决定?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认为是:规则。
谁掌握了议程,谁就掌握了讨论的方向;谁定义了规则,谁就在某一些程度上控制了舆论。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每个短视频内容监管平台都有责任,公众和KOL们只能围绕特定的叙事进行讨论。
答案并不复杂。一旦允许自由定义议题,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可能触碰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比如:教育资源的精英化与大众情感之间的张力。
还有一点是,在这种高度情绪化的舆论环境中,开放性讨论本身也慢慢的变困难。现在大家都不讨论了,直接开骂。
每一个声音都被预设好了立场,就像决定脑袋一样,前几天我写小米、华为时,大家骂起来根本停不下来,节奏感一波接一波,我都招架不住。
所以,愈发公开发声,反而会让信任度降到极低。当信任度降到极低时,无论如何回应,都会被认为是虚假或掩饰,这就是典型的「塔西佗陷阱(The Tacitus Trap)」
你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关失误,也不是一个人的失败,也不怪哈佛,而我们所处的信息生态中一种结构性失衡的表现。
不少企业家,此前也遇到过类似问题。说白了,一个平台监管议程设置还好,平台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议程设置如何统一,就要看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清晰引导方向了。
现实是,这种统一几乎不可能完成。因为不同平台,大家有自己的算法、用户画像,各自构建了自己的「信息场域」。
同一件事情,在微博上愤怒,在B站上共鸣,在知乎上分析,这是常态,也很符合商业世界的运作逻辑,所以,咱们不可以再幻想用一个统一的口径去管理舆论。
既然这样,如何避免这一切?个人、机构、品牌,又如何守住沟通的空间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大家越来越不喜欢被设计感很强的内容,一个传播者,不能再想着自己必须完美;宏大叙事不如细节动人,小故事、真实经历,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平台方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当内容被断章取义、打上夸张、误导性标签时,平台不应放任不管,应该对可能引发误解的部分做出提示,并引导用户关注原始出处。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误读带来的舆论风险,也能尝试把讨论拉回到更有价值的方向。
塔西佗陷阱重点是,一旦信任崩塌,不管说了什么,别人总觉得你在掩饰;所以,传播不应该等到危机发生才开始应对。
现在每个人都能开账号,公司也可以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只要持续输出关于生活、工作、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时间久了,别人就会知道你是谁、代表什么。
这个过程,就是打造一种“反脆弱”的传播体系,即使遇到风波,也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能扛得住冲击,甚至从中成长。
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节点的时代,没有人能靠剧本赢得人心。唯有真实,才能穿透情绪;唯有留白,才能重建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网寻人!凤凰古城一外国女游客飞身入水与家属合力救人,知情人: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到10秒
警方通报“宝妈带娃遛弯遭多人打配合偷走手机”:嫌疑人古某(女,30岁)已被抓获,正全力追捕其余涉案人员
官方披露:中科院某研究所原副所长套取科研经费、某中心原副主任搞权钱交易,已被查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精神生活与商业探索,关注科技人文、消费电商、品牌营销、商业认知思维等方面。
3-0!阿森纳卫冕酋长杯冠军 7600万欧新中锋斩首球+中柱 萨卡传射
《野生世界》第四集《猩猩》登陆苹果Vision Pro,用户可免费观看
荣耀Magic8 Ultra再次被确认:完全体AiMAGE+2亿长焦,明年Q1发布
苹果或于9月发布Apple Watch Series 11 搭载S11芯片
苹果悄然调整tvOS 26设置菜单:部分HomeKit更名为Apple Home
华为Mate80 RS再次被确认:双层OLED+钛合金中框,国产旗舰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