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炮台倚栏凭眺,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宝石在阳光下闪烁。夕阳西下,徐徐的落日与浩渺的大海相交、灿烂的夕阳与海水的湛蓝辉映,天际被染成一片金红。在这片被自然赋予了无限魅力的西海岸上,营口市不仅守护着现有的生态宝藏,更在积极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每到候鸟迁徙的季节,鸟儿聚集在一起,它们时而升腾,时而下落,成群结队地掠过海面,以海天为底色,形成了壮丽的鸟浪奇观,绘就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作为可以观看夕阳坠海的城市,鸟浪为晚霞增添了无尽的诗意。它们的影子在波光中跳跃,仿佛在为这美丽的瞬间伴舞。海风轻拂,带来咸咸的海味和微微的凉意,让人不禁沉醉在这片天地间。鸟浪如今慢慢的变成了营口的一张靓丽名片,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慕名而来,一睹这世界奇观。
鸟类是个敏感物种,对生存环境要求高,哪里生态好环境好,它们就迁徙到哪里。大辽河入海口的永远角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的重要补给站。4200亩的原始地貌湿地,被人们称为“城市之肺”,像一个天然的过滤器,能够净化水质,吸收污染物,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送来了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美景。近年来,营口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有关部门实行湿地分类管理,多措并举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令这片“城根湿地”绿水荡漾,野鸟飞翔,充满生机。
2022年,营口永远角湿地迁来了一对野生丹顶鹤。2023年,它们在永远角自然孵化两只雏鸟,并在今年又一次成功孵化一只雏鸟。如今,丹顶鹤一家慢慢的变成了了营口市的新网红,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每年候鸟按时来访的背后,是营口市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投入。营口市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管理科科长蔡冬军和记者说,为逐步提升营口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湿地保护工作,营口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编制了《营口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积极申报湿地公园,加强湿地建设。同时,加强对西海岸东滩湿地区域的保护,2022年底东滩湿地列为一般湿地名录管理。这些区域的划定,给湿地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西海岸的优良生态,不仅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了良辰美景。如今,营口的西海岸慢慢的变成了一个集旅游、生态、产业于一体的璀璨明珠,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体验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营口市积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确保这片海岸线的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如果说,营口把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那么“夕阳坠海,万鸟齐飞”的视觉盛宴就是营口擦亮城市文明、生态和谐发展的金字招牌。
作为“中国北方最宜居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当前,营口适时提出“文旅+房产”思路,全面宣传展示营口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形象,展示营口别具一格的特色文旅资源和超高的性价比的住宅产品,推动营口房地产业和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对外交流与合作科科长葛爽和记者说,营口的“文旅+房产”推介系列活动以大数据为依托,聚焦重点地区客户群,跨越黑吉蒙两省一区,通过恳谈会、推介会、渠道会等多种形式,举办系列活动8场,多角度展示了营口区位发展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营商环境建设和惠企、购房政策等,为外地游客市民搭建起一个进一步探索营口、感受营口独特魅力的交流平台。推介活动后,营口市与哈铁集团顺利对接,“十一”期间开通哈尔滨、佳木斯至鲅鱼圈火车旅游专列。这次“文旅+房产”的跨界合作,实现了以新场景促进新消费,充分的发挥文旅为其他产业赋能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营口迈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致使现代化渔业捕捞成为营口西海岸上的又一大亮点。现代化的港口设施使得渔船能更便捷地进出港口,高效地装卸渔获。营口渔业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极具特色的海蜇是营口的特产。
海蜇,这种海洋中的奇妙生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遮阳伞,有的似晶莹剔透的雕塑。海蜇富含丰富的营养的东西,其独特的口感和食用价值备受人们喜爱。营口日照温和、饵料丰富、水温适宜,为海蜇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是我国海蜇的主要产区,有“中国海蜇之乡”的美誉。每至海蜇捕捞季,渔民们都会满怀期待地驶向大海深处,与大海展开一场精彩的博弈。营口海蜇不仅产量可观,而且以肉质饱满、营养丰富、品质上乘闻名海内外,一年一度的海蜇节更是热闹非凡。盖州市德辉水产品加工厂总经理陈长建和记者说,企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先进加工工艺。在海蜇腌制过程中,利用搅拌提干的方式,去除掉海蜇上面浮衣(俗称海蜇血)和泥沙,大幅度的提升了海蜇的硬度和口感。据考证,辽东湾的绵蜇食用已经近2000年的历史,其中盐渍海蜇的工艺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来逐渐完善,在清朝的时候形成“一层盐一层矾一层海蜇一层盐一层矾”的系统性工艺。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化验员姚洋说,“公司专门从事海蜇单品出口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生长在辽东湾海域的绵蜇,如今我们把海蜇加工成淡化好的即食产品,这样吃的时候就省去切、泡等程序,十分便捷,直接开袋就能够轻松的享受美味。”
营口海蜇主要品种为绵蜇和沙蜇,年繁育海蜇苗4亿头,养殖面积约3万亩,年产量达35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年出口量约1.2万吨,加工和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全市现有海蜇精加工公司5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0余家,海蜇粗加工个体经营商户及镇、村合作社等500余家。营口不仅盛产海蜇,更拥有完整的一二三产海蜇产业链,是中国最大的海蜇养殖、加工和贸易集散地,有近10万人口从事海蜇养殖、捕捞、收购、加工、贸易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先进的保鲜技术和物流体系确保了海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往各地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来自大海的美味。同时,通过完善的销售网络,营口的水产品远销国内外,逐步提升了营口渔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营口的西海岸是淡水入海之地,泥沙淤积,饵料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令这里海淡水养殖产业十分兴盛。作为营口市水产养殖主导产业之一的海淡水养殖对虾,目前,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1.35万吨,年产值6.74亿元。“营口对虾”也成为继“营口海蜇”“营口大闸蟹”之后营口市第三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水产品品牌。海淡水养殖的对虾、海参、飞蟹等海鲜佳品,通过现代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走出辽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营口海边独特的鲜美与大自然的馈赠。
壮丽神奇的西海岸,用开放、包容、创新、和谐、共生的精神,孕育出了营口海滨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演奏出了营口人特有的奋斗旋律。营口这座位于辽东半岛的美丽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正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出积极贡献。
产业兴盛、文旅繁荣、生态和谐,当这一幕幕逐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坚信:西海岸这条巨龙腾空而飞,营口这座城市的全面振兴未来可期!